连云港婚姻律师

颜俭

单位:江苏云港律师事务所

手机:18936716666

律师介绍: 江苏颜俭律师网由连云港资深律师颜俭律师创建,十余年办案经验,专业为您提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建筑工程、房地产等法律服务。找连云港专业律师,请拨打18936716666 查看详细>>

您的位置:江苏颜俭律师网  > > 法律资讯正文

连云港市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来源:江苏颜俭律师网  时间:2018-07-11 18:36:4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市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连云港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户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民常住户口登记管理,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户口登记管理是指户口申报、注销、恢复、迁移、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等户口登记,户口证件、人口信息、档案管理,以及居民身份证申领、发放等工作。
 
      第四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市、县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具有户口登记管理职能的派出所和由公安机关设置的户证办理中心等机构,具体负责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第五条 对特殊、疑难户口,经市级公安机关业务主管部门调查研究,报市级公安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后,可直接指定相关单位或部门办理。
 
      第六条 承担户口登记管理职责的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至少有1名专职户口内勤,负责本辖区户口登记管理、业务和技术指导工作。各户籍派出所至少有1名专职户口内勤,负责户口登记管理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可聘用户口协管员协助从事户口登记事项受理、户口档案整理和证件发放等辅助性工作。
 
      第七条 户口内勤由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户籍管理岗位任职资格的在编、在职民警担任。户口协管员由经县级公安机关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协管员资格的人员担任。
 
      第八条 家庭户户主、集体户单位的户口协管员负责申报与本户有关的户口登记,督促户内其他成员申报户口登记。18周岁以上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申报本人的户口登记事项。
 
      第九条 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事项,应当持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相应的户籍管理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当是原件,原件不能留存公安机关的,同时提交复印件。
 
      可以委托他人办理的事项,被委托人申请办理时需提供委托人居民身份证(丢失居民身份证委托补领,无法提供委托人居民身份证的,需提供其户口簿)、委托书和被委托人居民身份证。
 
      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外文的,应当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由翻译机构盖章和翻译人员签名。对台湾地区的公证材料可报省律师协会进行认证。
 
      第十条 公安机关对单位或个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应认真审核,对提交的复印件必须在认真核查原件真伪、出处、有无涂改伪造现象的基础上,仔细比较核对原件与复印件是否完全一致,对确认无误的,由核查人在复印件上注明“原件真实无误,现保存于××(何处),本复印件与原件完全一致。”并由核查人签名,所在单位盖章。因特殊原因不能提供原件的,派出所要派人对原件进行复核(属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明材料可不复核,由提供单位和提供人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一条 户口内勤和户口协管员应做到:
 
      (一)精通户口政策法规、熟悉各项业务办理流程,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二)工作期间,民警着制服、协管员挂牌上岗,警容风纪严谨,举止端庄文明;
 
      (三)严格遵守各项户口政策规定, 接待群众热情周到,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礼貌用语。不刁难群众,不以权谋私,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办公环境整洁明亮,政策规定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严禁违反规定或者超标准收取费用。
 
      第二章 立户、分户
 
      第十二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户分为家庭户和集体户,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住所的常住人口,立为一户。集体户包括单位集体户、学生集体户、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社区集体户。
 
      第十三条 家庭户户主一般由户内常住人口中房屋产权所有人或者公房承租人担任。集体户户主由所在单位指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一般不能担任户主。
 
      第十四条 符合家庭户立户条件的,可以由户主向经常居住的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家庭户立户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家庭成员身份及相互关系证明;
 
      (二)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1.商品房的,提供房屋产权证。对已交付但非个人原因导致整个小区或整栋楼的房屋产权证暂时均未办好、且公民已实际入住的房屋,可提交购房合同、购房发票及完税凭证代替房屋产权证。
 
      2.自建住房的,提供土地使用证。
 
      3.租赁公房的,提供公有房屋租赁使用证明。
 
      4.其它能够证明房屋所有权或使用权属于申请人的证明文件。
 
      违法建造的房屋,不予登记常住户口。
 
      第十五条 公民因婚姻关系变更等原因,且生活独立,有居住条件的,可以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分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婚姻关系变更等与分户原因相关证明;
 
      (二)人民法院对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分割的判决书或者县级以上房产管理部门颁发的析产后的私房产权证、分割后的公房租赁使用证明;
 
      (三)户主及拟分户人员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房屋所有权、使用权未分割的,不予分户。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学校等单位,可以设立单位集体户:
 
      (一)单位拥有用于本单位职工集中居住的合法稳定住所;
 
      (二)单位录(聘)用人员数量不少于10人或者依据省政府现行政策规定录(聘)用高校毕业生3人以上,确有设立单位集体户必要;
 
      (三)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除本细则明确的出生申报情形外,单位集体户仅限于本单位职工落户。一个单位一般设立一个单位集体户。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学校等单位申请设立单位集体户时,应向单位所在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用于职工集中居住的合法稳定住所房屋产权证;
 
      (二)本单位录(聘)用人员劳动合同及劳动保障交纳凭证;
 
      (三)本单位录(聘)用人员居民身份证;
 
      (四)本单位指定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居民身份证及指定证明。
 
      第十七条 经批准建立的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可以建立单位集体户,用于符合出家条件的僧人、道士申报户口迁入登记。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学校(以下简称大中专院校),可以设立学生集体户:
 
      (一)具有相应的学历教育招生资格;
 
      (二)具有供学生集中住宿的合法稳定住所;
 
      (三)有专人负责协助管理集体户口。
 
      大中专院校申请设立学生集体户时,应向院校所在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相应的学历教育招生资格证明;
 
      (二)提供学生集中住宿的房屋产权证;
 
      (三)学校指定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居民身份证及指定证明。
 
      学生集体户仅限于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学生落户,学生毕业离校时,须将户口一同迁出。
 
      第十九条 市区在市人才流动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各县可根据需要在县人才流动服务中心设立一个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
 
      申请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时,应向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所在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县级以上人事部门设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批复;
 
      (二)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协助管理集体户口人员指定证明;
 
      (三)指定协助管理人员居民身份证。
 
      第二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在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落户:
 
      (一)在本地无合法稳定住所、无有家庭户口的直系亲属且所在单位未设立单位集体户;
 
      (二)与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签订人事代理合同的单位引进的、已签订录(聘)用合同的人才或者已签订就业协议书、开具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专业职称。
 
      第二十一条 根据户口登记管理工作需要,每个管理户籍的派出所至多可设立一个社区集体户,用于登记符合落户规定,但本人在当地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公民户口。
 
      在社区集体户上登记的户口,户别登记为家庭户,落户地址以所在派出所门牌号为主号,按落户先后次序编号为副号。
 
      第三章 户口申报
 
      第一节 出生申报
 
      第二十二条 婴儿(包括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的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由婴儿监护人或者户主向婴儿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出生医学证明;
 
      (二)父母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父母结婚证(非婚生婴儿除外)。
 
      非婚生婴儿随父申报出生的,派出所应调查核实后办理。对暂时无法查实的,在落户前应采集婴儿的DNA信息备查。
 
      无出生医学证明的,当事人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发。
 
      出生医学证明存有可疑情况的,派出所应当予以扣留,并联系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作进一步核查、鉴别。对2009年11月15日之后在我市医疗保健机构签发的《出生医学证明》,必须要通过连云港妇幼保健网的“出生证明鉴别”模块,对居民提供的《出生医学证明》进行真伪鉴别。
 
      1996年1月1日前出生,无法补办出生医学证明的,可提交出生住院记录或入学记录等相关证明,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后办理。对暂时无法查实的,在落户前应采集其DNA信息备查。
 
      派出所在办理出生申报登记时,必须根据出生医学证明等相关证明,在监护人一栏准确填写婴儿的父母姓名和关系。发现超计划生育情形的,应当将超计划生育情况通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
 
      第二十三条 夫妻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第二十四条 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要求其将户口迁至合法稳定住所后,再办理子女出生登记;无合法稳定住所的,可先将户口迁至社区集体户再办理出生申报,也可随父或者母单位集体户口申报出生登记,并随父或者母户口迁出时一并迁出。
 
      第二十五条 普通高等院校已婚学生夫妻双方户口均为学生集体户口的,在校期间所生子女的户口,可以在征得该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后,随该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待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毕业并办理户口迁移后,再办理该子女户口迁移。
 
      普通高等院校已婚学生夫妻一方户口为学生集体户口,另一方为非学生集体户口的,在校期间所生子女的户口应当随非学生集体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第二十六条 夫妻一方为现役军人、一方为地方居民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地方居民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夫妻一方为现役军人、一方为学生集体户口居民的,所生子女可以在征得该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后,随该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
 
      夫妻双方均为现役军人的,所生子女可以向父亲或者母亲部队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也可以在征得该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后,随该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待一方退役后再办理该子女户口迁移。
 
      第二十七条 出国(境)人员在国(境)外所生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可以向父亲或者母亲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经使领馆认证或公证处公证的国外或者境外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证明原件;
 
      (二)子女和父母回国使用的旅行证或者护照;
 
      (三)父母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仅一方有户口的提交一方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四)父母结婚证。
 
      国外或者境外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证明原件不能保留在公安机关的,应当在原件上注明已申报出生登记。
 
      所生子女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永久)居留权,或者已在住在国连续合法居留满5年的,还应当提交该子女的华侨回国定居证。
 
      第二十八条 婴儿出生时已经死亡的,不进行出生申报户口登记;婴儿出生后,在申报户口登记前死亡的,应当申报户口登记,同时以死亡原因注销户口。
 
      第二节 收养申报
 
      第二十九条 公民个人收养、且未办理过出生登记的婴儿,收养人可以凭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登记证,向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三十条 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由该机构持婴儿、儿童基本情况证明及收养社会福利机构资格证明,向该机构集体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第三十一条 1999年3月31日修改后的《收养法》施行前,公民私自收养未办理出生登记的子女的,收养人可以凭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收养公证书,向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1999年4月1日以后,公民私自收养未办理出生登记的子女的,收养人按规定办理收养登记手续后,按本细则第二十九条办理。
 
      第三十二条 公民私自收养,但不符合收养相关规定的,派出所应当告知抚养(助养)人为被抚养(助养)人按规定到本地社会福利机构登记集体户口。
 
      未到社会福利机构登记集体户口的,派出所应当详细记载抚养(助养)人和被抚养(助养)人个人相关信息,但不得为被抚养(助养)人办理家庭户口登记。
 
      第三节 恢复申报
 
      第三十三条 军人退伍、复员、转业的,凭下述材料,向安置地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
 
      (一)士兵(含士官和军队离退休人员)凭县、区民政部门军队退伍和离退休人员安置管理办公室(简称军安办或安置办)出具的落户介绍信;
 
      (二)团职以下干部由市、县人事部门军队转业安置管理办公室(简称军转办)出具的落户介绍信;
 
      (三)团级以上干部凭市、县组织部门出具的落户介绍信;
 
      (四)居民身份证(未办理居民身份证的,提交军人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
 
      (五)入伍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
 
      被部队开除军籍或者除名的,凭部队有关文件向原户口注销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家庭住址变迁的,向现家庭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并提交入伍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本县农村入伍青年退出现役自愿选择落户原籍所在镇或县人民政府驻地镇的,还需提供退伍证明和入伍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
 
      第三十四条 公民出国(出境)被注销户口、现回国(入境)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向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或者单位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回国(入境)使用的护照或者旅行证;
 
      (二)户口注销证明或者原始户籍登记资料;
 
      (三)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或者单位相关证明(主要证明其与单位的隶属关系,如单位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证明等)。
 
      申报异地恢复户口的,还应当符合恢复地户口准入条件。
 
      派出所应当审核申请人的身份,具有华侨、港澳台居民及外籍身份的不适用本条规定。
 
      第三十五条 被判刑或者劳动教养的公民,不注销户口。
 
      因判刑已被注销户口的,在刑满释放或者假释后,应当由本人持监狱管理部门开具的释放证或者假释通知书,向原户口注销地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申请异地恢复户口的,应当符合恢复地户口准入条件。
 
      因判刑已被注销户口,现监外执行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由本人凭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书或者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保外就医的决定等向原户口注销地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
 
      第三十六条 公民经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被注销户口,重新出现的,本人或者申报义务人可以持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判决书申报恢复户口。
 
      第三十七条 对因漏登、漏录、丢数据、误注销等原因造成户口登记缺失的,由本人或户主凭相关证明材料,向原登记派出所申请恢复。
 
      第三十八条 派出所办理恢复申报中发现当事人户口注销证明登记信息与现申报身份信息不一致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按规定恢复户口。
 
      第四节 其他情形申报
 
      第三十九条 获准回内地定居的港澳居民,应当由本人持省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的相关证明,向定居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四十条 获准定居大陆的台湾居民,应当在批准定居通知书规定的时限内,由本人持省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定居通知书和台湾居民定居证,向定居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超过规定时限的,不予办理申报户口登记手续。
 
      第四十一条 获准回国定居的华侨,应当由本人持华侨回国定居证及其回国使用的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定居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四十二条 获准取得中国国籍的公民,应当由本人持批准入籍证明,向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五节 申报项目登记
 
      第四十三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姓名,姓氏可以随父姓或者随母姓,且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数字、符号:
 
      (一)已简化的繁体字;
 
      (二)已淘汰的异体字,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
 
      (三)自造字;
 
      (四)外国文字;
 
      (五)汉语拼音字母;
 
      (六)阿拉伯数字;
 
      (七)符号;
 
      (八)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
 
      第四十四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曾用名,应当填写公民曾经在公安机关登记并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第四十五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民族,应当依据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成份确定,所登记的民族应当是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
 
      第四十六条 城镇居民住址填写基本格式为:行政区划名称+标准地名+门(楼)牌号+门(楼)详址;农村居民住址填写基本格式为:行政区划名称+村+门(楼)详址,乡(镇)辖区有街、路、巷、胡同、里弄的,按“××乡(镇)××街(路、巷、胡同、里弄)××号”填写。
 
      行政区划名称填写基本格式为:××省××市××区(县、市)××乡(镇、街道);省会城市可不冠以省的名称;省辖市所辖的县级市,填写时略去地级市名称,直接填写为××省××(县级)市;未被赋予单独行政区划代码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填写,但具有户口管理权,已经公安部批准制作居民身份证印章版,且独立签发、管理居民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除外。
 
      标准地名是指经有关部门审批命名的街、路、巷、胡同、里弄等。在冠以街、路、巷、胡同、里弄等名后,可并列小区名称。
 
      门(楼)详址城镇填写基本格式为:××幢(栋、楼、座)××单元××室(号),幢(栋、楼、座)、单元、楼层、户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平房不填写单元号;农村填写基本格式为:××组(社、自然村)××号,门(楼)编制方法与城镇一致的,与城镇居民住址的填写相同。
 
      城镇集体户口居民住址填写参照上述格式填写,不得以单位名称填写。
 
      第四十七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籍贯,一般填写婴儿祖父的户口登记地;不能确定祖父户口登记地的,随父亲或者母亲籍贯确定。
 
      弃婴如果籍贯不详的,应当将收养人籍贯或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
 
      第四十八条 派出所对公民申报户口登记事项办理完毕后,应当要求申办人当场对打印的居民户口簿登记项目进行逐项核对,确认无误的由户主、本人或者申办人在常住人口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有错误的,按权限及时予以更正。
 
      第四章 户口注销
 
      第一节 死亡注销
 
      第四十九条 公民自然死亡的,应当在1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或者社区、村(居)委会持死亡证明、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五十条 死亡证明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一)死于医疗单位的,医疗单位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
 
      (二)正常死亡的,但无法取得医疗单位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社区、村(居)委会或者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
 
      (三)非正常死亡或者医疗单位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由公安、司法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
 
      (四)已经火化的,殡葬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
 
      第五十一条 公民死亡3个月后,申报义务人未按规定申报户口注销登记的,派出所调查核实后,应当书面告知申报义务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村(居)委会主动到派出所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告知5日后仍未办理的,派出所可以凭村(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直接注销死亡公民户口,并将注销情况告知申报义务人。
 
      第五十二条 公民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执行或者宣告死亡的,由申报义务人持人民法院死刑判决书或者死亡宣告判决书、被执行死刑或者宣告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被执行死刑或者宣告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五十三条 公民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的,由申报义务人持人民法院失踪宣告判决书、被宣告失踪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被宣告失踪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失踪登记,注销户口。
 
      第五十四条 公民在户口迁移过程中死亡的,由迁入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同时办理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第五十五条 公民在暂住地死亡的,暂住地派出所应当书面通知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按本细则第五十一条注销户口。无法查明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的,暂住地派出所应当将已经查明的事项和死亡情况登记备查。
 
      第五十六条 公安机关治安、交管、刑侦、消防等有关部门对非正常死亡公民出具死亡证明的,应当抄送非正常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
 
      非正常死亡公民户口在外县(市)的,应当抄送非正常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
 
      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部门接到本地公民死亡证明后,应当通知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按本细则第五十一条注销户口。
 
      第二节 入伍注销
 
      第五十七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在入伍前,应当由本人或者亲属持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办理户口迁出注销。
 
      第五十八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未按规定注销户口的,派出所依据人民武装部门提供的应征公民入伍人员名单,经告知应征公民入伍人员直系亲属后,可以直接注销其户口。
 
      派出所发现服现役公民未注销户口的,经调查核实后并告知应征公民入伍人员直系亲属后,可以直接注销其户口。
 
      第三节 出国(境)定居注销
 
      第五十九条 经批准前往香港、澳门定居的,由本人持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内地居民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定居批准通知书注销户口。通过因私渠道在香港就业、就学居住满7年,并获得香港永久性居留权的,凭市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出境定居注销户口通知书注销户口。
 
      已在境外定居但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当注销其户口,并将注销情况进行告知。
 
      第六十条 前往台湾定居的,由本人持市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批准赴台定居注销户口通知书注销户口。
 
      第六十一条 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者出国定居的,应当由本人或户主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凭市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的注销户口通知书,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注销户口。
 
      已加入外国国籍或者确属华侨身份但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当注销其户口,并将注销情况进行告知。
 
      第四节 其他
 
      第六十二条 经确认属于户口注销情形的,应当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注销户口信息,录入注销原因、注销时间,对死亡注销的还要录入死亡时间和原因,并要在当事人常住人口登记表等簿册上进行同步登记。
 
      第六十三条 公安机关发现公民有两个以上常住户口的,户口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核实,按规定注销非法或者错误登记的户口,并收回相关证件。
 
      第六十四条 对因入伍注销户口的,派出所应当收回其居民户口簿内页,已办理居民身份证的,不再收回其居民身份证。
 
      对因出国(境)定居注销户口的,派出所应当收回其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内页。
 
      第五章 户口迁移
 
      第六十五条 公民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到另一地经常居住的,本人或者户主应当向实际长期居住地派出所申报户口迁移。
 
      第六十六条 公民户口迁移,遵循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实际居住、人户一致原则,实行条件准入制,具体准入条件按省、市、县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七条 因征地建设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户口迁入的,根据县区政府通告,可对某一区域户口在规定时限停止迁入,冻结时限最长不超过1年。
 
      第六十八条 户口迁移分为市(县)内迁移、市(县)外迁入、迁出市(县)外和大学生户口迁移四种情形:
 
      (一)市(县)内迁移是指在市区或者县范围内,公民将户口由原登记地迁到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
 
      (二)市(县)外迁入是指公民户口从市区或者县范围以外迁入的户口登记;
 
      (三)迁出市(县)外是指公民户口从市区或者县范围内迁出的户口登记;
 
      (四)大学生户口迁移是指大中专院校学生因入学、毕业、肄业、退学、开除学籍等原因,将户口迁入或者迁出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的户口登记。
 
      第六十九条 公安机关对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出家人员申请将户口迁入寺庙、宫观单位集体户的,应当根据寺庙、宫观定员数额,查验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后办理。对僧人、道士申请由原住寺庙、宫观迁往另一寺庙、宫观的,应当根据双方寺庙、宫观所在地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办理。
 
      对不愿意将户口由原籍迁入寺庙、宫观的僧人、道士,以及长期居住在寺庙、宫观的非出家工作人员和临时留宿人员,不予办理户口迁移,应当按规定办理暂住户口登记。
 
      第七十条 户口迁移一般先在迁入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准迁证,凭户口准迁证到迁出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迁移证,再凭户口迁移证等手续到迁入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
 
      办理过程中发现疑问的,迁入地与迁出地派出所应当及时沟通联系,核实有关情况。
 
      第七十一条 户口迁移应当由迁移人本人或户主到派出所办理。迁移人本人或户主因故无法办理的,可以委托有民事行为能力的直系亲属办理,受托人应当同时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以及迁移人委托证明。
 
      整户迁移可以由户主办理。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户口迁移由其监护人办理。
 
      第七十二条 公民在申报户口迁移时,有出生未落户的,应先作出生申报,再办理户口迁移(集体户向家庭户迁移除外)。但已经迁入的,在迁入地派出所办理出生申报。
 
      第七十三条 控制从城镇向农村(指市区规划区和城镇建成区以外的乡、村等集体经济组织所辖区域)的户口迁移,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报迁移:
 
      (一)投靠配偶的;
 
      (二)男性超过60周岁或女性超过55周岁、在城镇无生活依靠、由在农村的子女实际抚养并共同居住生活2年以上、确需投靠农村子女的;
 
      (三)在原注销地恢复户口的;
 
      (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学生集体户、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迁回原迁出地的;
 
      (五)户口迁出后,但一直在原籍实际居住或重新回到原籍实际居住5年以上,有承包土地、住宅等生活基础,确需将户口迁回原籍的;
 
      (六)在本乡、村工作5年以上,有住宅等生活基础,且原籍已失去生活基础的;
 
      (七)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核认为确需要解决的特殊情况。
 
      第七十四条 申请迁往农村地区的,除提供相关条款规定的证明材料外,还需提供符合迁往农村地区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一节 市(县)内迁移
 
      第七十五条 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常住户口落在同一家庭户的,户口迁移时必须整户同时迁移。
 
      第七十六条 公民申请将户口迁移至本人其他合法稳定住所的,按本细则第十四条办理。
 
      第七十七条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投靠的;
 
      (二)投靠配偶的;
 
      (三)配偶一方是军人,另一方投靠公婆或岳父母的;
 
      (四)配偶一方是军人,离婚后由军人一方抚养的未成年子女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
 
      (五)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仍与公婆或岳父母共同居住,需投靠公婆或岳父母的;
 
      (六)父母双亡,孙子女投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
 
      (七)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核认为确需要解决的特殊情况。
 
      公民申请投靠迁移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投靠人和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被投靠人和房屋所有权人同意迁入的声明;
 
      (三)投靠人与被投靠人之间关系证明;
 
      (四)特殊情况证明:
 
      1.军人配偶投靠的,所在部队出具的现役军人证明;
 
      2.配偶一方死亡的,死亡证明;
 
      3.父母双亡的,死亡证明;
 
      4.其它特殊情况证明。
 
      第七十八条 本县农民在本县除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以外其他建制镇居住生产生活的,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户口迁入。申请户口迁移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现住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在现住地实际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住证明(以市局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中登记的暂住或寄住人口信息为准);
 
      (三)迁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第七十九条 本县农村退伍人员,可以申请户口迁入原籍所在镇或者原籍县人民政府驻地镇,申请户口迁移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退伍证明;
 
      (三)县退伍人员安置管理办公室出具的落户介绍信;
 
      (四)居民身份证(无居民身份证的,提供入伍前户籍注销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相关证明);
 
      (五)入伍前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户籍注销证明或者居民户口簿。
 
      第八十条 家庭户口、集体户口(不包括学生集体户口)的迁移应当按以下原则办理:
 
      (一)户口登记在非直系亲属或者其他非亲属处的公民,在本派出所管辖范围内(农村地区除外)有合法稳定住所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至本人合法稳定住所或者被投靠人处落户;
 
      (二)登记集体户口的公民,在本派出所管辖范围内(农村地区除外)有合法稳定住所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至本人合法稳定住所或者被投靠人处落户;
 
      (三)登记集体户口的公民,因工作变动需要迁移户口的,新单位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可以将户口迁至新单位集体户落户;
 
      (四)家庭户口除本细则明确的情形外,不得迁至集体户落户。
 
      第八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将户口迁往本人的合法稳定住所处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被投靠人处;本人无合法稳定住所、无处投靠,现工作单位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迁往本人单位集体户处;本人无合法稳定住所、无处投靠、且无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单位未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迁往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社区集体户。
 
      (一)因房屋产权转移、离婚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二)因征地、房屋拆迁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三)户口登记在单位集体户,现单位已不存在或者本人离开单位的;
 
      (四)其他按规定应当将户口迁出现户口登记住址的情形。
 
      第八十二条 市(县)内迁移实行网上一站式办理,不使用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公民持相关材料直接到迁入地派出所申请办理。
 
      第二节 市(县)外迁入
 
      第八十三条 在城区有合法稳定住所、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满2年的公民,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户口迁入。
 
      (一)公民投资20万元以上且已生产营业的;
 
      (二)招商引资30万元以上且已生产营业的;
 
      (三)个人经商累计纳税2万元以上的;
 
      (四)个人经商连续纳税满2年的。
 
      申请户口迁入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三)参加社会保险证明;
 
      (四)迁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五)属投资的,提供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AA级以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和当地银行的资金进帐单;
 
      (六)属招商引资的,提供工商部门颁发给其所招引企业的营业执照、AA级以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和当地银行的资金进帐单,县级以上主管部门证明;
 
      (七)属纳税的,提供税务部门完税凭证。
 
      第八十四条 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以上职称的公民,本人可以在当地申请户口迁入。
 
      本人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户口迁入。
 
      申请户口迁入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文凭或者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者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以上证书;
 
      (三)迁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有随迁家庭成员的,还需提供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第八十五条 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公民,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户口迁入。申请户口迁入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高级职称证书;
 
      (三)迁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第八十六条 获得市委、市政府、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市流动人口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嘉奖或者授予荣誉称号的优秀农民工,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户口迁入。申请户口迁入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获奖证明;
 
      (三)迁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第八十七条 在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且有合法稳定职业满2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满2年的公民,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住所地申请户口迁入。申请户口迁入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用工单位出具的招工、用工以及创业证明;
 
      (四)参加社会保险证明;
 
      (五)迁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第八十八条 在县人民政府驻地镇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公民,本人及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当地申请户口迁入。申请户口迁入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申请;
 
      (二)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三)迁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第八十九条 公民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且被投靠人属家庭户口、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可以申请投靠户口迁移:
 
      (一)投靠配偶的;
 
      (二)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
 
      (三)子女离婚后,回原籍投靠父母,且与父母共同居住生活满2年的;
 
      (四)父母投靠子女的;
 
      (五)配偶一方是军人,另一方投靠公婆或岳父母的;
 
      (六)配偶一方是军人离婚后,由军人一方抚养的未成年子女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
 
      (七)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仍与公婆或岳父母共同居住,需投靠公婆或岳父母的;
 
      (八)父母双亡,孙子女投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
 
      (九)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核认为确需要解决的特殊情况。
 
      属本条第(一)项投靠配偶的,不受被投靠人有合法稳定住所限制。公民申请投靠户口迁入的,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一起随迁。
 
      申请户口迁入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与投靠情形相符合的关系证明;
 
      (二)合法稳定住所产权证;
 
      (三)投靠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四)特殊情况证明:
 
      1.属军人的,所在部队出具的现役军人证明;
 
      2.属离婚的,离婚证明;
 
      3.属死亡的,死亡证明;
 
      4.其它特殊情况证明。
 
      第九十条  公民因经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市、县组织部门审核批准(或备案)的招工聘用、工作调动、公务员录用,且参加社会保险的,可以申请户口迁移。申请户口迁移时,应当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市、县组织部门(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出具的招工、工作调动或公务员录用证明;
 
      (二)参加社会保险的证明;
 
      (三)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九十一条 外地驻连办事机构人员在我市居住3年以上,且参加社会保险满2年的,本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请户口迁入。本人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一起申请户口迁入。申请迁移时,应当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市投资促进局出具的证明(主要内容为该办事机构设立和申请人到办事机构工作年限);
 
      (二)参加社会保险的证明;
 
      (三) 迁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明。
 
      有随迁人员的,还应提供合法稳定住所证明。社区民警应对申请人工作和居住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第九十二条 公民因军人家属随军申请迁移的,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部队师(旅)级以上政治部门批准手续;
 
      (二)军官证;
 
      (三)结婚证;
 
      (四)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九十三条 转业军人家属和子女随迁的,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市、县军安办或军转办出具的《军人转业家属及子女随迁证明》;
 
      (二)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九十四条 军人工作调动家属及子女随迁的,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军队师(旅)级以上政治部的调动证明;
 
      (二)迁移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九十五条 户口挂在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集体户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当地无合法稳定住所、无工作单位、不符合本细则第七十七条情形,且在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父母有家庭户口或者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可以将户口迁至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父母家庭户口或者合法稳定住所处落户。申请迁移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件;
 
      (二)与父母关系证明或者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三)大中专院校毕业证书。
 
      第三节 迁出市(县)外
 
      第九十六条 迁出地派出所应当凭迁入地公安机关签发的户口准迁证,按照户口准迁证填写内容,办理相应人员户口迁移证。
 
      第九十七条 迁出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过程中,应当识别户口准迁证真伪、核对公民身份信息,注销其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户口信息,并收缴居民户口簿或者迁出人户口簿内页。
 
      第九十八条 夫妻双方户口迁出时,其落在同一户中的未成年子女,应一并迁移。
 
      第四节 大学生户口迁移
 
      第九十九条 考取大中专院校的新生,入学时可以凭新生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必须印或盖有“本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或“本校是省政府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的字样),自愿选择将户口迁往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跨年度的,迁出地派出所不再办理新生户口迁出手续。
 
      被军事院校录取的新生,属于现役军人的,凭新生录取通知书注销户口;不属于现役军人的,按前款规定办理。
 
      被宗教院校录取的新生,一般不予办理户口迁移。
 
      第一百条 大中专院校申报新生迁入登记时,应当向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盖有招生主管部门录取专用章的录取新生名册、录取通知书和户口迁移证。
 
      入学时已将户口迁入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的,在学期间不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国家或者本省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零一条 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时已将户口从原户口登记地迁出,但未在户口迁移证有效日期内申报迁入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的,应当持户口迁移证向原迁出地派出所申请恢复户口,无法恢复的,按市外迁入户口办理。
 
      第一百零二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被批准转学,要求将户口迁往省内其他地区的,凭省级高教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要求将户口迁往省外的,凭转出地和转入地省级高教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因故退学、开除学籍或者肄业的,凭学校批准文件或者相关证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一百零三条 普通中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因故转学、退学、开除学籍或者肄业的,凭市级中专主管部门或者学校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一百零四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后,应凭毕业证书、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出。
 
      第一百零五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被我市单位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录(聘)用的,可以向工作地派出所申报户口迁入登记,申请迁入时,应向迁入地派出所提交以下材料:
 
      (一)毕业证书;
 
      (二)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与现工作单位一致);
 
      (三)户口迁移证。
 
      第一百零六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但因毕业时间较长无法改派、取得与现工作单位一致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且符合工作地户口准入条件的,按工作地户口准入条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一百零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入学时将户口迁至学生集体户,可以凭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向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或者现家庭所在地派出所申报迁入登记。
 
      第一百零八条 普通中等学校毕业生毕业时,符合就业地落户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往就业地;不符合就业地落户条件的,应当将户口迁回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或者现家庭所在地。
 
      第六章 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
 
      第一百零九条 公安机关对公民变更更正户口登记项目信息的申请,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属实且符合规定的,予以变更、更正。
 
      第一百一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户主:
 
      (一)原户主死亡的;
 
      (二)原户主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的;
 
      (三)原户主出国(境)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的;
 
      (四)原户主户口迁出的;
 
      (五)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发生转移,现房屋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认为需要变更的;
 
      (六)户内成年人及房屋产权人协商一致申请变更的;
 
      (七)其他特殊原因应当变更户主的。
 
      对本条第四种情形,属本市网上办理的户口迁移,迁入地派出所在办理迁移时,必须要求申请人对原来的户口确立新户主并进行变更,同时要相应变更原来户口中未迁移成员的家庭关系。
 
      公民申请家庭户变更户主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户口簿;
 
      (二)新户主居民身份证;
 
      (三)户内成年人及房屋产权人协商一致的书面意见。
 
      单位集体户申请变更户主的,由该单位向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
 
      第一百十一条 公民申请变更姓名,属未成年人的,应当经未成年人父母双方或者监护人协商一致;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变更姓名的,还应当征得其本人同意。
 
      第一百十二条 对父母一方亡故、另一方再婚的未成年人姓名变更,按以下情形办理:
 
      (一)以本人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自主决定本人姓名的变更;其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申请变更其姓名的,必须征得其本人同意;
 
      (二)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经协商同意,申请变更该未成年人姓名的,应当征得其本人同意;
 
      (三)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姓名的变更,由其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协商一致后决定。
 
      第一百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姓氏:
 
      (一)基于血亲关系申请变更的;
 
      (二)基于收养关系变更的;
 
      (三)未成年子女因父母离婚或者再婚变更姓氏的;
 
      (四)公安机关认为确需变更姓氏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名字:
 
      (一)姓名或者姓名的谐音违背公序良俗的;
 
      (二)姓名或者姓名的谐音易造成性别混淆、他人误解或者伤及本人感情的;
 
      (三)名字中含有冷僻字的;
 
      (四)本人工作、学习、生活所在地周围环境中有同名,使用不便的;
 
      (五)公安机关认为确需变更名字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姓名变更登记:
 
      (一)正在服刑或者被劳动教养、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
 
      (二)作为当事人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毕的;
 
      (三)父母离婚的未成年人变更姓名,父母未能达成协议的;
 
      (四)变更姓名或者更正出生日期未满3年的。
 
      第一百十六条 出生日期原则上不得更改。确有原始档案资料证据证明公民实际出生日期与居民户口簿登记出生日期不一致的,可以申请更正出生日期,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下列原始档案资料之一:
 
      1、公安机关原始户籍资料;
 
      2、医疗卫生部门原始档案资料;
 
      3、公安机关确认具有证明效力的其它原始档案资料。
 
      (三)原始户籍资料登记地派出所出具的出生日期更改情况说明。
 
      各种档案资料之间记载出生日期不一致,无法核准真实情况的,以最先形成的原始档案资料为准。
 
      第一百十七条 公民申请更正出生日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本人要求确定或者更改的;
 
      (二)本人使用出生医学证明申报户口,后又提供登记有不同出生日期的出生医学证明或其它证明,要求更改的;
 
      (三)正在服刑或者被劳动教养、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
 
      (四)作为当事人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毕的;
 
      (五)申报户口登记时对出生日期已签字确认的;
 
      (六)已更正过出生日期的;
 
      (七)变更姓名未满3年的;
 
      第一百十八条 公民的民族成份确定后又申请变更登记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申请人父母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民族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变更民族成份的证明。
 
      年满20周岁的公民要求变更民族成份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予受理。
 
      第一百十九条 公民登记的民族成份因户口迁移等原因造成差错的,可申请更正。申请更正民族成份时,应当提交以下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原始户籍档案材料。
 
      第一百二十条 公民因实施变性手术申请变更性别登记的,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国内三级医院出具的性别鉴定证明和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者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证明。
 
      未成年人申请变更性别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其监护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一百二十一条 公民因登记差错申请更正性别的,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登记差错的相关证明。
 
      第一百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无户口人员向拟落户地派出所)申请变更公民身份号码:
 
      (一)公民身份号码属重号、错号的;
 
      (二)变更性别的;
 
      (三)更正出生日期的。
 
      公安机关发现公民身份号码属错号的,应当告知公民本人申请变更登记;发现公民身份号码属重号的,应当协调重号双方当事人,确定一方申请变更登记;发现公民有2个以上公民身份号码的,应当协调公民本人确认1个公民身份号码,注销其他公民身份号码;对户口办理过程中录入错误的,由经办人或本人向审批部门提出更正。
 
      第一百二十三条 公民申请婚姻状况变更登记的,除提交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外,还应当提交以下相应材料:
 
      (一)在国内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民政、法院等部门出具的《结婚证》或者《离婚证》或者法院判决书;
 
      (二)在国外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结婚证》或者《离婚证》,驻外使馆认证的翻译件;
 
      (三)在香港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指定的香港律师认证;
 
      (四)在澳门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结婚证》或者《离婚证》;
 
      (五)在台湾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台湾地方法院公证处的公证书;
 
      (六)丧偶的,提交配偶死亡证明。
 
      (七)属登记差错的,提供相应的证明,由公安机关负责调查核实。
 
      第一百二十四条 公民的文化程度、身高、兵役状况、服务处所和职业等户口登记项目发生变化的,可以凭相关证明材料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变更登记。
 
      第一百二十五条 公民户口登记项目信息需要变更或者更正的,由本人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由其监护人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申请。
 
      社区民警在入户调查中应主动调查了解公民身高、电话号码、文化程度、兵役状况、宗教信仰、服务处所和职业等户口登记项目变化情况,收集相关证明材料,在告知或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对登记的人口信息数据进行变更维护,维护情况应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户口内勤,并将相关的证明材料交户口室归档。
 
      第一百二十六条 公民申请变更更正姓名、性别、民族、公民身份号码、出生日期的,派出所受理时应当收取当事人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经审核批准后,收回当事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并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记载。
 
      第一百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已变更更正姓名、性别、民族、公民身份号码、出生日期的公民,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按规定出具相关证明。
 
      第七章 户口证件管理
 
      第一百二十八条 常住人口登记表是证明公民身份信息以及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管理的基础性资料。表内登记的事项,由申报人如实申报,经户口登记机关审核登记,申报人签字确认无误,承办人签章并加盖户口专用章后,具有证明公民身份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律效力。
 
      派出所在办理户口登记事项时必须要同步更新常住人口登记表,并按要求在表中记载登记项目变动情况。
 
      第一百二十九条 居民户口簿是证明公民身份状况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定证件,是公民依法履行常住户口登记义务的凭证,也是国家以户为单位管理常住人口和进行户口调查、核对的主要依据,其登记内容与常住人口登记表登记内容一致。
 
      第一百三十条 公民按规定申报户口登记后,派出所应当签发居民户口簿。对活页式户口簿,必须在每页上加盖派出所户口专用章和承办人印章。
 
      家庭户变更户主或者户内成员人数增减的,应当收回原居民户口簿,签发新的居民户口簿。
 
      第一百三十一条 公民遗失居民户口簿的,户主应当及时到派出所申报证件遗失和补发。
 
      新的居民户口簿补发后,原居民户口簿自然作废;遗失的居民户口簿重新找到的,应当上缴派出所。
 
      第一百三十二条 公民从事有关活动,需要证明身份的,应当按规定使用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集体户成员需要户口簿的,只打印首页和本人的内页。
 
      对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已记载的信息不再出具户籍证明。其它情况确需公安机关出具户籍信息证明的,按省公安厅《公安派出所出具户籍信息证明工作规范(试行)》(苏公厅[2009]645号)规定执行。
 
      第一百三十三条 户口迁移证、户口准迁证是公民办理户口迁移使用的户口证件,有关项目内容应当按照常住人口登记表登记的内容填写。
 
      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超过有效日期或者遗失的,应当向原签发机关申请换发、补发。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按原证件内容予以换发、补发,并注明原开具日期。
 
      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登记的迁移地址需要变更的,持证人应当向原签发机关重新申领,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收回原证,凭相关材料重新开具,并注明日期。
 
      换发、补发或者重新开具前,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或者与迁入地公安机关联系核实持证人落户情况,不得要求当事人提供未落户证明。
 
      第一百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向公民签发的居民户口簿、户口迁移证、户口准迁证应当按照规范格式用计算机打印,不得手写,不得涂改。
 
      第一百三十五条 立为一户的家庭,其户主或家庭成员一方因家庭内部矛盾不愿将本户居民户口簿交与其他家庭成员使用、以至该家庭成员无法办理个人相关事务的,派出所应当对保管居民户口簿的一方进行说服教育;说服无效的,书面告知其相关户口政策;告知5个工作日后仍不提供居民户口簿的,派出所可凭该家庭成员的书面申请以及相关证明,为其制发仅含首页和其本人常住人口登记卡的居民户口簿,并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和人口信息系统中注明相关情况。
 
      第一百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空白居民户口簿、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等户口证件管理,对空白户口证件的生产、发放、领取等环节,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对备存空白户口证件,指定专人保管,严防丢失被盗、非法买卖。
 
      第一百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提供或者出具的原始户籍登记资料、非正常死亡公民死亡证明、户口注销证明等材料,应当由经办民警签字,提供或者出具单位盖章确认。
 
      第八章 居民身份证申领和发放
 
      第一百三十八条 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16周岁的,可以自愿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第一百三十九条公民应当自年满16周岁之日起3个月内,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未满16周岁的公民,由监护人代为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第一百四十条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满、登记信息变更更正或者证件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应当申请换领新证。领取新证时,必须交回原证。居民身份证丢失的,应当申请补领。
 
      第一百四十一条居民身份证办理程序
 
      (一)公民申领。公民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时,应交验居民户口簿和原居民身份证(丢失补证和首次申领除外)。对人口信息系统无申领人历史相片,或历史相片与本人现在相貌相差较大无法认定同一的,还应当提供能证明申领人身份的、带相片的证件原件(如学生证、毕业证、工作证、驾驶证、护照等)或证明加以确认。
 
      (二)派出所受理。派出所在受理居民申领、换领或补领居民身份证的手续时,应核验申领人的户口簿,核对人口信息系统中的居民登记信息,重点核对新采集的相片与人口信息系统中的历史相片,或申领人提供的证件中的相片是否属同一人,对无法认定的,由社区民警调查核实后受理。
 
      (三)采集二代证人像信息、指纹信息和通讯联络信息。按江苏省公安厅《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信息采集点工作标准》规定执行,数字照片符合公安部技术标准。指纹信息根据公安部相关规定执行。
 
      (四)派出所收取制证工本费。首次申领和正常换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20元;丢失补领或损坏换领,收取证件工本费40元。
 
      收费后应当开具统一的工本费收据。派出所对收取的居民身份证工本费,应按规定及时缴纳到指定银行专户。
 
      (五)派出所合成制证信息。
 
      (六)打印《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由申领人、监护人或被委托人人对表内项目进行核对并签字确认(监护人、被委托人应同时留签本人公民身份号码和联系电话)。告知申请人领证日期和地点。
 
      (七)县级公安机关审核签发
 
      1. 县级公安机关要确定专人负责居民身份证的审核签发。
 
      2. 县级公安机关应在派出所制证信息合成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制证信息的审核签发。
 
      3.数据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采集照片和系统中历史照片的比对;新采集照片是否符合标准;照片与性别的判断;住址信息是否符合规范;申领原因、制证类型是否填写准确等。
 
      4.审核操作人员要逐人逐条对制证信息数据进行审核签发。发现制证数据存在问题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杜绝不合格数据进入下一环节。在新采集照片与历史照片比对时,发现两者不一致的,应及时通知派出所进行复核。
 
      5.在对制证信息数据审核签发前,申领人户口已迁出的,应停止签发,并将该条制证信息退回派出所作撤销处理。
 
      6.每日要适时查询并督促和指导派出所及时正确处理质量回馈信息。
 
      (八)市级公安机关居民身份证信息管理所审核检查
 
      1.每天实时对县级公安机关审核签发的制证信息进行逐条审核检查;
 
      2.对每日上传的数据及信息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对省厅质量回馈数据分别不同情况通知、指导县级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九)证件下发。市级公安机关自领到证件的次日起,2日内完成分拣,并将证件发放到县级公安机关。县级公安机关自接到市级公安机关领证通知后2日内将证件发放到派出所。派出所领回证件后2日内完成校验、到达处理,并及时通知公民领取。
 
      派出所在发放证件时,应请领证人仔细核对身份证项目,确认无误后在登记表上签名,并凭领取凭据、领证人(代领人)居民身份证领取证件,对换证的,同时收回原证。
 
      第一百四十二条 临时居民身份证办理程序
 
      (一)公民在申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期间,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证的,可以向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领取临时居民身份证。未满16周岁的公民,由监护人代为申领。
 
      (二)派出所审验《居民户口簿》、申领人办证情况后,打印《临时居民身份证申请表》。
 
      (三)县级公安机关审核《临时居民身份证申请表》和办证系统信息无误后,48小时内办理完毕。
 
      (四)公民凭临时居民身份证工本费收据,到县级公安机关直接领取临时居民身份证。
 
      第九章 户口档案管理和信息查询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事项接收的相关材料,应当整理形成户籍档案。户籍档案按A4规格和市局统一的档案封面装订,资料尺寸较小的,应用A4纸粘贴装订。
 
      (一)《常住人口登记表》由派出所按社区、住址单独装订成册。
 
      (二)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中形成的其它证明材料(包括公民申请、办理依据、新产生的表簿资料、留存底根等),应以户(人)为单位,以办理日期为顺序,按办理业务类别(即出生申报、注销、迁出、迁入、补录、删除、变更、办证等),逐户(人)装订成册。
 
      (三)审批材料由最终审批单位按类别以日期为序,逐户将审批结果、公民申请、证明材料装订归档。
 
      第一百四十四条 派出所每月至少要进行1次资料整理归档。变动人员的《常住人口登记表》按规定插入或抽出各社区的户口底册,其它相关台帐资料及时装订立卷、归档。
 
      第一百四十五条 市局、县分局、派出所每月统计核对一次常住人口数据,统计时间为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下班后至下星期一上班前;每年年终进行一次年度人口统计,统计时间为下一年度的1月1日至3日。人口统计期间所有派出所应停止办理能引起人口数据增减变化的户口事项。
 
      第一百四十六条 派出所常住人口统计主要内容:
 
      (一)检索打印本所当月人口变动信息,与变动依据凭证、手工变动登记表和系统内办理的人口信息主数据逐人进行校对,发现差错或缺漏的变动信息要及时修改补充。
 
      (二)利用人口信息系统对本月人口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并与上月底数进行平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查对,确认无误后,打出每一项变动情况统计表格及《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表》,存档备查。
 
      (三)将《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表》上报县级公安机关。
 
      第一百四十七条 市局、县分局常住人口统计主要内容:
 
      (一)指导派出所搞好每月的常住人口统计工作;
 
      (二)审核汇总本辖区《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表》,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分析存在原因并予以纠正。 
 
      第一百四十八条 司法机关因办案需要查询涉案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凭相关办案文书、单位介绍信和查询人有效身份证件向涉案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查询。
 
      第一百四十九条 政府有关部门因履职需要查询相关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凭履职需要证明、单位介绍信和查询人有效身份证件,向被查询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查询。
 
      第一百五十条 本细则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查询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内容限于被查询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和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
 
      第一百五十一条 律师因代理起诉等诉讼事项需要查询案件当事人户口登记住址信息的,凭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律师执业证书以及律师事务所证明,向相关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者市、县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查询。
 
      第一百五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民事案件法律事务过程中,因代理起诉等诉讼事项需要查询案件当事人户口登记住址信息的,凭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以及基层法律服务所介绍信,向相关公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者市、县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查询。
 
      第一百五十三条 公民因本人申报曾用名、更正出生日期等事项,需要查找公安机关登记的、居民户口簿记载信息以外其他户籍信息的,公安机关应当协助查找。
 
      第一百五十四条 公民在房产交易中需要查询购买房屋落户情况的,可以凭房屋购买协议和居民身份证向购买房屋所在地派出所查询该房屋落户情况。
 
      公安机关对此类户口登记情况查询仅作有或者无以及登记户口人数的答复,不得透露登记户口人员身份信息。
 
      第一百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对与申请查询事项无关的信息,不予提供查询,并告知查询人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查询获取的公民户口登记信息,不得泄露,不得挪作他用。
 
      第一百五十六条 严禁对外提供人口信息电子数据。
 
      第十章 办理程序及时限
 
      第一百五十七条 派出所对单位和居民申办的户口事项,一律由户口内勤先受理(户口协管人员首接的户口登记事项申请应及时转交户口内勤),再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一)属当场办理的,由户口内勤当场办理后,在5个工作日内将办理情况反馈所在社区民警,由社区民警在1个月内进行回访核实;
 
      (二)属派出所审批,且不需调查核实的,由户口内勤将公民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于当日内报派出所分管领导审批;需调查核实的,由户口内勤将公民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交社区民警调查核实,社区民警在调查核实后,写出书面调查报告,连同申请和相关证明一起报分管所领导审批。
咨询方式

颜俭律师

18936716666

在线咨询

添加微信

公众号:lvshi0518